1960年7月,上海无线电产业发生了一次行业大洗牌。当时,轻、纺工业系统的10家大厂被划给了仪表电讯系统,上海广播器材厂结合调整了部分工厂,最后组建了包括上海无线电二厂在内的12家骨干大厂。其中上海无线电二厂由上海申新第二棉纺织厂、利闻无线电机厂、万利电机厂、上海高频电炉厂、王松记电镀厂合并组成。随即,上海无线电二厂推出了含多种型号的飞乐牌收音机。在这基础上,上海无线电二厂在收音机的设计和工艺上花了很多心思进行新产品开发。为了能成功打开销路,厂商将收音机命名为“红灯”,一则与当时著名的“红心”牌收音机名称相似,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同;二则“红灯”意喻吉祥而热闹,符合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审美。红灯牌收音机的产品品牌被定位于低于熊猫、红心等高级收音机的中低档收音机,一问世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为了加深消费者的印象,红灯收音机早期的商标采用色彩对比鲜明的“红灯”图案与商标并举的方式。其中的灯笼图案本来是计划将其印刷成符合真实比例的椭圆造型,后为方便产品印刷,采用了在椭圆灯笼外再添加一个正圆,然后叠在一个白色正方形图案上的处理手法。随着产品型号的不断更新,红灯牌的商标也渐渐地由原来文字配图案演变为文字为主,图案为辅的样式。
在“红灯”两字的设计上,设计者借鉴了魏碑的书写方式,整体造型刚健有力;设计者用自己的巧妙构思,将红灯二字的偏旁字首进行了夸张的变形与放大,而这正是当时全中国人民模仿最多、知名度最高的“毛体”的字形结构方式。设计者将接近于狂草风格的毛体与工整宏大的魏碑这两种同样气势磅礴,但行书风格南辕北辙的字体进行了组合,使得“红灯”标志获得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这在当时整个中国的商标设计领域内是绝无仅有的。当产品最终面世时,夸张遒劲的“红灯”与产品本身所使用的艳红色彩正符合了当时百姓的物质审美与意识形态,仿佛是在鼓舞身处动乱岁月的百姓那样,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作为一款特定时期下的产品,红灯牌收音机在满足了对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填补了人们对物质审美方面的需求,故一上市便广受消费者的欢迎,而产品本身适中的价格更是让它成为了百货商店中炙手可热的商品。据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许多人回忆,当时要买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需要在商店门口排一整夜的队。
红灯牌收音机的许多产品都创下当时的产量纪录。1972年6月,上海无线电二厂设计生产红灯牌711型六灯两波段大台式电子管收音机,以音色丰富、质量可靠、外形美观而风靡市场,供不应求。1972至1980年间共生产了186万台,创同期一种型号收音机产量最高记录。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再次推出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喇叭、大电池、低价格的红灯牌753型一波段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音质较响亮,既可摆设又可随身携带。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产量突破300万台,为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经销历史最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