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收音机是以新鲜的“舶来品”身份出现的。1906年R·A·费森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岩城的实验室里播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_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的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1922年,欧洲的英国、德国等也开办无线电广播电台。很快,无线电这个新玩意飘洋过海,来到中国。1923年,美商奥斯邦与华商曾君合作,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建立了一座50瓦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并成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销售无线电接收机的公司(后改名收音机)。1924年1月23日晚8时,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开播,轰动上海,而无线电接收机也在几天内售出约500台。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并普及。这种木质外壳,方方正正像个匣子的机器,被当时的人俗称为“电匣子”。1936年上海市收音机的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共有两个品种: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其中美国的产品最多见。
1933年10月,苏祖国等7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工厂——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出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1935年10月,该公司自行设计、生产出国内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中波收音机,并成为国内第一家批量生产商品化收音机的企业。该公司的产品设计符合国情,电源变压器完全按照50周率标准,使用寿命长,因而在与洋货激烈竞争中,逐步创出了“亚美”品牌的社会信誉。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开始生产收音机。虽然生产手段比较落后,产品数量与品种也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亚尔电工社生产的模范乐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于1937年开始出口到暹罗(今泰国),成为中国首家生产出口收音机的工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1947年7月1日,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完成。所属研究室扩编成研究所并增设生产车间。截至1947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使更多的工农兵和老百姓能听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无线电事业。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接管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等机构。1949年6月中央广播器材修造总所改名为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并迅速恢复生产。1950年5月3日上海广播器材修造厂和大中华唱片厂等4家电讯工厂迁往北京,支援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的建设。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改名为上海电工研究所,1952年秋迁往北京。1952年7月,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播器材厂建立,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管收音机、扩音机、电视机等产品。全国各地也纷纷在50年代末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无线电器材生产厂家,行业活动和产品观摩评比也逐渐展开。